【收藏】高分SCI論文必備指南
日期:2018-07-16 11:42:57
對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能否在 SCI 收錄的雜志發表論文,是能否進入學術前沿,在國際公認的同一個平臺上參與學術競爭,做出原創性貢獻的一個基本標志。撰寫科學論文已經成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功,學習撰寫科學論文也是每一個研究生的必修課。
科技工作者要多了解撰寫發表論文的有關要求和技巧并加以反復實踐,這才是開啟高分SCI的正確方式,為將來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言歸正傳,以下為大家奉上最有誠意的干貨,如何練就一篇高分SCI論文。
一、SCI論文基本要求
文章能在高分值的期刊上順利見刊,在寫作上自然少不了一些技巧。優秀科研論文一般有四個基本要求 (4C) :
Clear(清晰):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層次清楚表達清楚;
Complete(完整): 內容完整、結構完整勻稱;
Correct(正確): 科學內容正確、數據可靠、無表達或語法錯誤;
Concise(精確): 論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學內涵、多使用定量方法。
二、SCI論文的組成部分
我們知道,一篇研究論文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我們將著重討論關于文章主體的部分。
三、SCI論文的寫作順序
SCI寫作不要想著按部就班,從頭到尾,從Abstract開始寫,這樣的寫作方式往往會出現抓不住重點,丟三落四的情況。
我們建議的寫作順序供參考:
四、SCI論文的寫作技巧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 Methods)
每一種方法最好設置小標題,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SCI材料和方法部分最好要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每一步驟做了什么事情。
每一種試驗方法盡量描述詳細,指出重點試劑和儀器及其生產廠家。
因為方法與結果是相互對應一致的,因此結果中出現的指標及其測定方法一定要呈現出來。同樣,方法中也不要有與結果無關的指標的描述。
對已經發表過的方法,需要引用參考文獻;若有改進之處,需指明。
有統計方法時,統計方法單獨拿出一段來詳細描述。需要指明統計軟件、具體數值的分析方法、作圖方法、P值意義等。
2. 結果(Results)
采用小標題形式,結果的內容應與上述方法保持一致。
結果的描述應當與圖表對應一致。
對有具體數值的結果,最好列出具體數據。
可以加一些幫助理解的說明性語句,并附參考文獻。
3.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的寫作結構應由宏觀到微觀。首先提出研究領域的大背景,指出該領域所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近期發表的文獻,進一步分析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指出目前存在的gap。指出解決這個gap要做哪些工作。最后列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意義。
注重段落之間的連貫性和邏輯性。
引言的描述點到為止,不要深入分析。
4. 討論(Discussion)
第一段一般是要列出本研究的重要結果。然后分段深入討論重要結果中的指標與主題的相關性??梢灾赋鲅芯康娜毕莺土咙c。最后得出結論。
討論深度適可而止,切忌跑題,要緊圍繞本研究的結果展開。同時展現本研究的最終意義。
討論是對結果做出的推測。因此我們應結合前人研究文獻進行推理,要有據可依。
5. 結論(Conclusions)
結論一般自成一段。
指出本研究得出的最主要的結果及意義。
結論是對結果的高度概括,突出研究的創新性和意義。
結論由討論推測而來,因此避免使用肯定性詞匯,可以使用一些假設性或建議性的詞匯,如suggest, might, may等。
6. 題目(Title)
精準把握,切忌空泛。必須準確反映本研究的核心內容。
盡量使用體現研究的關鍵詞匯,使得題目具有可檢索性。
用詞規范,盡量避免出現縮寫。
7. 摘要(Abstract)
結構式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都寫進去。
字數不宜過多,少于300字為宜。
列出關鍵結果,結果的描述要簡練。
目的中可以加入一兩句話描述背景。
8. 參考文獻(References)
著錄最必要、最新的文獻。
篇目一般也不宜太多太雜,要適當精選。
著錄公開發表的文獻。供內部交流的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和內部使用的資料,尤其是不宜公開的資料,均不能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好了,安利完了寫作流程和技巧順便給大家普及一下文章審稿方面的常識吧。
五、文章審稿流程和要點
編輯初審
通過官方渠道投稿的稿件,編輯部一般會進行登記處理,并安排相關欄目編輯初審,編輯對論文的格式、內容是否適合雜志刊發等審核,并通過相應的方式反饋給作者。
編輯初審的時間各個期刊情況略有不同(核心期刊的初審時間,大都在10-30天左右),初審后,編輯部會召開會議,討論初審通過的每篇文章的審稿理由。
專家外審
通過編輯部初審的稿件,為了確定研究的最新情況及成果的正確性,雜志社有自己的專家審稿團隊,即了解相關領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進展的學者,初審通過的稿件會以“匿名”方式發送給專家進行審稿,審稿專家在一定時間內給予審稿回復,編輯部綜合多位(2-3名)專家的意見確定外審的結果,外審是核心期刊必經的過程,時間較長一般為1-2個月。
主編終審
外審給予刊發意見的稿件,會送主編終審。大部分核心期刊會有編審會,這一階段的時間可快可慢,部分核心期刊會保持一定的退稿率。終審是文章審稿經歷的最后一個環節。
現在SCI文章一般都有一套較為嚴格的審稿流程。
基本上2分以上的SCI專業期刊,在文章投出去以后會分配3個審稿人。高分的SCI期刊對文章的質量、結果的可靠性要求會比較嚴格,那么可能提交的審稿人數量比較多,達到3-6個。其中可能還包括統計學專家。
現在很多期刊會對reviewer提出問題,審稿人對于臨床文章的審核主要是從創新性、PICOS選擇是否合理,偏倚控制,研究結果解讀和呈現等方面,最后再看語言。
六、文章審稿常見狀態
退稿:文章不適合該雜志或有重要信息缺失,由副主編直接退回,時間往往1天左右。
秒拒:在分領域的編委中拒稿,沒有進入審稿流程,多因缺少創新性,或文章寫作過差,或質量過差,時間在1天到1周左右。
拒稿:進入審稿流程,審稿人認為文章有重大缺陷,或文章水平暫時還達不到本雜志(拒稿也可以通過argue重新進入審稿,或重大修改后再投)。
大修:主要原因:創新性不強, 分組、主要數據不全,研究方法錯誤,統計錯誤。
小修:文章沒有關鍵性缺陷,只是少數段落或字詞表達的調整。
接受:接下來只需校稿就可以了。
SCI論文投稿后的審批狀態也會有顯示,投稿人可根據期刊網站發表的狀態來判定自己的投稿處于何狀態。
Submitted to Journal
當提交完畢后,顯示狀態是Submitted to Journal,這個狀態是自然形成的無需處理。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時候沒有要求選擇編輯,就會先到主編那里,然后主編會分派給別的編輯。這當中就會有另兩個狀態:
① Editor assigned 編輯指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該編輯拒絕邀請,這就會讓主編不得不將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給其它編輯。
Reviewer(s) invited
編輯已接手處理,正在邀請審稿人中。有時該過程會持續很長時間,如果其中原因是編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審稿人,這時投稿者可以向編輯推薦審稿人。
Under review
審稿人的意見已上傳,說明審稿人已接受審稿,正在審稿中,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等待(期刊通常會限定審稿人審稿時間,一般為一個月左右)。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審稿結束,等編輯處理,該過程短則幾天,長則無期,曾有一篇文章出現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狀態已近一個月了,還是沒有消息。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這一步就快要有結果了,編輯開始考慮是給修改還是直接拒,當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這個時候可以稍微慶祝一下了,因為有修改就有可能。
修改后一般會再發給審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細心的回答每一個審稿人的每一個問題,態度要謙遜,要讓審稿人覺得他提的每個問題都很有水準的,然后針對他的問題,一個一個的做出答復,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給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來,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說出來,記住給審稿人減少麻煩就是給你自己減少麻煩!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編輯審理。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審,只是小修改,編輯看后會馬上顯示這個狀態,但如果要再審也會有上面的部分狀態。
Rejected
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回信中出現sorry,regret,reject等,這意味著文章被拒稿了。但是在拒稿之后還是應該關注一下修回信。首先,我們要看拒稿信中有沒有包含評審的拒稿意見。有的拒稿信中會給出中肯的拒稿意見,針對這些拒稿意見可以對文章進行有效地修改,提升文章的總體質量。
另外在拒稿信中還要關注主編有沒有說到當你能夠完善地回復拒稿意見之后,期刊是否會有拒稿重投的機會。這表示你經過修改后最終還是有投稿到這個期刊的機會。
七、嚴禁一稿多投
目前來講,SCI期刊是很忌諱一稿多投的,一旦發現就會對作者有非常壞的印象,并且可能影響將來在其它國際雜志上發表論文。在 Cover Letter 里面也要求作者注明論文或其中一部分內容沒有在任何一個雜志上公開發表。大家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評價不能強調數量而忽略質量。
八、投稿前的準備
選定目標期刊
稿件模塊整理
修改論文基本格式
撰寫CoverLetter及推薦審稿人
這些信息來源主要依靠登錄期刊官方網站查看相應欄目獲得。
在這里強調一下勿要忽視CoverLetter,具有豐富發表經驗的作者將CoverLetter視為展現文章研究價值,促進文章審稿的必備之法。在CoverLetter中用簡短的句子就能全面概括論文的中心思想,加深編輯對文章價值的理解。
在投稿前對稿件進行處理,將稿件分為不同模塊。在此階段就要按照期刊要求把所有模塊整理完整再去投稿。因為不同期刊對稿件格式要求相差比較大,不同期刊轉換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精力修改格式。
九、關于影響因子
2018年(2017年度) SCI影響因子即將發布,不少朋友躁動的心不亞于這個夏天火熱的世界杯。
影響因子每年只發布一次,但是SCI數據庫還是會不定期地對一些期刊進行調整。在2017年影響因子發布后的十二個月內,科睿唯安官方經過審查又陸續將部分期刊踢出了SCI數據庫,包括我們熟知的ONCOTARGET和TUMOR BIOL。
以下期刊在JCR發布在2016年是有影響因子的,但目前已被SCI剔除或停止檢索,建議大家投稿時慎重。
(數據來源于Clarivate官網)
在生物科研領域,華美生物竭誠為客戶提供相關科研產品,引用文獻已達4000余篇,單篇文獻影響因子高達30.41。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華美的產品被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們所使用,并助力推進他們的科學研究,同時也被SCI頂級文獻的審稿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