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克隆抗體實驗公司的步驟有哪些?
日期:2025-01-03 13:30:44
單克隆抗體實驗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2、細胞融合
1、免疫動物
選擇動物:一般選用 6-8 周齡雌性 Balb/c 小鼠,因為其遺傳背景清晰,免疫反應較為穩定,且與常用的骨髓瘤細胞系在組織相容性上匹配較好,有利于后續的細胞融合和雜交瘤細胞的生長。
選擇動物:一般選用 6-8 周齡雌性 Balb/c 小鼠,因為其遺傳背景清晰,免疫反應較為穩定,且與常用的骨髓瘤細胞系在組織相容性上匹配較好,有利于后續的細胞融合和雜交瘤細胞的生長。
免疫方案制定:根據抗原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免疫方案。對于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的情況,通常要加佐劑,如福氏完全佐劑和福氏不完全佐劑。初次免疫時,一般每只小鼠注射 50μg 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劑,皮下多點注射,間隔 3 周左右;第二次免疫,劑量和途徑同上,但使用福氏不完全佐劑;第三次免疫,劑量不變,不加佐劑,腹腔注射,7 天后采血測其效價;加強免疫,劑量 50μg,腹腔注射,3 天后取脾融合。

2、細胞融合
準備細胞:
骨髓瘤細胞:在融合前 48-36 小時,將骨髓瘤細胞擴大培養。融合當天,收集細胞,離心洗滌后重懸,進行活細胞計數備用。常用的骨髓瘤細胞系有 SP2/0 等。
脾細胞:取已經免疫的 Balb/c 小鼠,通過頸脫位致死,浸泡于 75% 酒精中消毒后,無菌操作取出脾臟,在平皿內擠壓研磨,制備脾細胞懸液,計數備用。
融合操作:將骨髓瘤細胞與脾細胞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常為 1:5-1:10,加入促融合劑聚乙二醇(PEG)。在 PEG 作用下,各種淋巴細胞可與骨髓瘤細胞發生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
3、選擇性培養
3、選擇性培養
培養基選擇:一般采用 HAT 選擇性培養基。在 HAT 培養基中,未融合的骨髓瘤細胞因缺乏次黃嘌呤 - 鳥嘌呤 - 磷酸核糖轉移酶,不能利用補救途徑合成 DNA 而死亡;未融合的淋巴細胞雖具有該酶,但本身不能在體外長期存活也逐漸死亡。只有融合的雜交瘤細胞由于從脾細胞獲得了次黃嘌呤 - 鳥嘌呤 - 磷酸核糖轉移酶,并具有骨髓瘤細胞能無限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 HAT 培養基中存活和增殖。
培養條件:將融合后的細胞懸液分裝到 96 孔細胞培養板中,每孔 100μl,然后將培養板置 37℃,5% CO?培養箱內培養。6 小時后補加選擇培養基,每孔 50μl,3 天后用選擇培養基半換液,經常觀察雜交瘤細胞生長情況。
4、雜交瘤陽性克隆的篩選與克隆化
篩選方法:通常采用有限稀釋法進行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培養。采用靈敏、快速、特異的免疫學方法,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篩選出能產生所需單克隆抗體的陽性雜交瘤細胞。
克隆化培養:將篩選出的陽性雜交瘤細胞進行克隆擴增,可采用有限稀釋法或軟瓊脂平板法等。經過全面鑒定其所分泌單克隆抗體的免疫球蛋白類型、亞類、特異性、親和力、識別抗原的表位及其分子量后,及時進行凍存。
5、單克隆抗體的大量制備
體內誘生法:取 Balb/c 小鼠,首先腹腔注射 0.5ml 液體石蠟或降植烷進行預處理。1-2 周后,腹腔內接種雜交瘤細胞。雜交瘤細胞在小鼠腹腔內增殖,并產生和分泌單克隆抗體。約 1-2 周后,可見小鼠腹部膨大,用注射器抽取腹水,即可獲得大量單克隆抗體。
體外培養法:將雜交瘤細胞置于培養瓶或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雜交瘤細胞產生并分泌單克隆抗體,收集培養上清液,離心去除細胞及其碎片,即可獲得所需要的單克隆抗體。但這種方法產生的抗體量相對有限。
6、單克隆抗體的鑒定
抗體特異性鑒定:采用 ELISA、免疫印跡、免疫組化等方法,檢測單克隆抗體與目標抗原的特異性結合能力,確保其只與目的抗原反應,而不與其他無關抗原交叉反應。
抗體親和力鑒定:通過表面等離子共振、生物膜層干涉技術等方法,測定單克隆抗體與抗原的親和力常數,評估其結合的緊密程度和穩定性。
抗體效價測定:采用 ELISA 等方法,測定單克隆抗體的效價,即抗體的濃度或活性水平,以確定其在實驗或應用中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抗體亞型鑒定:采用 ELISA、免疫印跡等方法,確定單克隆抗體的免疫球蛋白類型和亞類,如 IgG、IgM、IgA 等及其亞型,了解其結構和功能特性。